第1412章 快慢机
作者:破锋八刀
推荐阅读:大荒玉米棒、清谷遁甲录、仙屋、幽悠鹿鸣、戒中城、万界次元交流议会、浴火天劫、豪门奶爸、独创异世之炼器女神、扑街王、禁止离婚!陆律师蓄谋已久、鬼豪从获得亿万冥币开始、太阳系美少女战士、我的修道史、辣个诅咒叫禁爱、萧梁之祸、我只有九万九千岁、重生八零之炮灰女配的逆袭、重生之嫡女生存手册、我不要再当辅助了、
一秒记住【武林中文网 https://www.wl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快慢机,官方名称应该叫做毛瑟M1932冲锋手枪。
这是1932年由毛瑟工厂研制的,是在96式手枪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快慢机而成的,这样既可进行半自动射击,又可进行全自动射击。
其结构是在枪的左侧装上一个快慢机,并刻上“R”
和“N”
字样,分别代表全自动和半自动,此枪的供弹机构也改为l0发和20发活动弹匣供弹。
因该枪出厂时编号712,又称712式手枪。
此枪传入中国后被称为“快慢机”
。
驳壳枪刚研制成功时,半自动手枪刚刚起步,全世界还没有任何一个军队使用半自动手枪作为制式武器。
毛瑟深知,若要成功,必须要得到一个主要强权的军队合约,因此他将盒子炮命名为毛瑟军用手枪1896年式,希望能取得一个军方合约。
不过事与愿违,一直到1939年毛瑟厂停产盒子炮为止,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采用盒子炮作为军队的制式武器。
而盒子炮的生产也不生不死的拖了四十年,毛瑟厂估计大约生产了一百万把的各式各样的驳壳枪。
而其他国家仿造生产的数量则几倍于此。
各国军队不采用驳壳枪并不是因为该枪的质量不好,而是因为:1.该枪价格太高,2.装备欧洲军队当手枪则尺寸太大,3.作为冲锋枪又不易控制枪口上跳,4.全自动射击前须将木制枪匣组合到枪身上作为枪托,以控制枪口上跳,操作复杂,携行较难。
实在是不上不下、左右为难。
西方不亮东方亮,所谓瑕不掩瑜,驳壳枪真正被使用者所喜爱的是在中国,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正处在水深火热中,各派军阀相互征战,急需要武器进行作战,而当时的日本控制西方向中国出口军火,但驳壳枪作为手枪则不在此列,因此驳壳枪成为各派武装的首选。
在中国反帝反封建和反侵略斗争中人民武装也大量的夺取敌人的武器来武装自己,因此人民军队里也大量装备这种驳壳枪,打响南昌起义第一枪的起义部队总指挥朱德用的就是一支驳壳枪。
当年有不少中国枪手携带两把以上的驳壳枪,一只带木制枪套,另一只将准星磨平,插在腰带上,便于拔枪射击。
例如,杨靖宇将军殉国时,身上携带了三把驳壳枪,一把9毫米长身管(长瞄匣子),一把9毫米标准身管(大号匣子),一把7.63毫米短身管(小号匣子)。
最有意思的是,中国人想出了一个非常简便的方法,不仅解决了枪口上跳难题,而且将它转化为全自动速射的扫射优势--枪手右手持握驳壳枪,将枪机扳至速射档,手心向上举枪,伸向左前方,扣动扳机,枪口的上跳作用使驳壳枪从枪手左前方扫射至右前方;手心向下举枪时从右前方扫射至左前方;左手持枪时完全相反--这真是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神来之笔!
李国韬就是用这个办法,将快慢机调到自动射击模式,对小鬼子进行扫射的,在近距离内,威力确实不俗,转眼间便将几个小鬼子扫倒在地。
李国韬这次来井陉县城,身边只带了一个警卫班,一共只有十二个人,但是作为司令员的警卫,装备却是最好的,人手一支仿制的汤姆逊冲锋枪。
此时这十二名战士也纷纷举起了手里的冲锋枪,对着冲上来的小鬼子开始扫射了起来,一时间弹如雨下,小鬼子成片成片的倒了下去。
“司令员,快走~!”
寇二宝惊呼一声,拉着李国韬一起向着村内撤去。
八路军战士们边打边撤,很快便全都撤回了村内。
小鬼子自然不会善罢甘休,见八路军开始溃败,于是更加疯狂的向着村内冲杀了过来。
快慢机,官方名称应该叫做毛瑟M1932冲锋手枪。
这是1932年由毛瑟工厂研制的,是在96式手枪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快慢机而成的,这样既可进行半自动射击,又可进行全自动射击。
其结构是在枪的左侧装上一个快慢机,并刻上“R”
和“N”
字样,分别代表全自动和半自动,此枪的供弹机构也改为l0发和20发活动弹匣供弹。
因该枪出厂时编号712,又称712式手枪。
此枪传入中国后被称为“快慢机”
。
驳壳枪刚研制成功时,半自动手枪刚刚起步,全世界还没有任何一个军队使用半自动手枪作为制式武器。
毛瑟深知,若要成功,必须要得到一个主要强权的军队合约,因此他将盒子炮命名为毛瑟军用手枪1896年式,希望能取得一个军方合约。
不过事与愿违,一直到1939年毛瑟厂停产盒子炮为止,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采用盒子炮作为军队的制式武器。
而盒子炮的生产也不生不死的拖了四十年,毛瑟厂估计大约生产了一百万把的各式各样的驳壳枪。
而其他国家仿造生产的数量则几倍于此。
各国军队不采用驳壳枪并不是因为该枪的质量不好,而是因为:1.该枪价格太高,2.装备欧洲军队当手枪则尺寸太大,3.作为冲锋枪又不易控制枪口上跳,4.全自动射击前须将木制枪匣组合到枪身上作为枪托,以控制枪口上跳,操作复杂,携行较难。
实在是不上不下、左右为难。
西方不亮东方亮,所谓瑕不掩瑜,驳壳枪真正被使用者所喜爱的是在中国,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正处在水深火热中,各派军阀相互征战,急需要武器进行作战,而当时的日本控制西方向中国出口军火,但驳壳枪作为手枪则不在此列,因此驳壳枪成为各派武装的首选。
在中国反帝反封建和反侵略斗争中人民武装也大量的夺取敌人的武器来武装自己,因此人民军队里也大量装备这种驳壳枪,打响南昌起义第一枪的起义部队总指挥朱德用的就是一支驳壳枪。
当年有不少中国枪手携带两把以上的驳壳枪,一只带木制枪套,另一只将准星磨平,插在腰带上,便于拔枪射击。
例如,杨靖宇将军殉国时,身上携带了三把驳壳枪,一把9毫米长身管(长瞄匣子),一把9毫米标准身管(大号匣子),一把7.63毫米短身管(小号匣子)。
最有意思的是,中国人想出了一个非常简便的方法,不仅解决了枪口上跳难题,而且将它转化为全自动速射的扫射优势--枪手右手持握驳壳枪,将枪机扳至速射档,手心向上举枪,伸向左前方,扣动扳机,枪口的上跳作用使驳壳枪从枪手左前方扫射至右前方;手心向下举枪时从右前方扫射至左前方;左手持枪时完全相反--这真是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神来之笔!
李国韬就是用这个办法,将快慢机调到自动射击模式,对小鬼子进行扫射的,在近距离内,威力确实不俗,转眼间便将几个小鬼子扫倒在地。
李国韬这次来井陉县城,身边只带了一个警卫班,一共只有十二个人,但是作为司令员的警卫,装备却是最好的,人手一支仿制的汤姆逊冲锋枪。
此时这十二名战士也纷纷举起了手里的冲锋枪,对着冲上来的小鬼子开始扫射了起来,一时间弹如雨下,小鬼子成片成片的倒了下去。
“司令员,快走~!”
寇二宝惊呼一声,拉着李国韬一起向着村内撤去。
八路军战士们边打边撤,很快便全都撤回了村内。
小鬼子自然不会善罢甘休,见八路军开始溃败,于是更加疯狂的向着村内冲杀了过来。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